楼诚带你读《诗经》(上)

顾清辞Kai:

Warning:7000字,阅读时间15分钟。


本文选取了清和润夏《情寄》和《地平线下》中提及的十首诗,简要谈一谈《诗经》的一些相关知识。关于《诗经》许多篇目的主旨,历来众说纷纭,九个专家有十种观点。本文只是最基础的普及,不做深入的学术讨论,难免有偏颇之处,轻拍哈~由于篇幅限制,每篇只附上译文,字音字义的解释可参照百度百科或古诗文网。


ps:《地平线下》完结得猝不及防,现在有点懵。下篇更新延迟,我食言了,抱歉抱歉……/(ㄒoㄒ)/~~


—————前言的分割线————


前言


《诗经》,又称“诗三百”,五经之一。它收录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,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。


孔子是春秋后期的人,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,我们在阅读《论语》《孟子》时可以看到里面经常提到《诗经》。比如,孔子曾经评价说,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”。《左传》中引用《诗经》多达100多次,足以见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


《诗经》主要分为风、雅、颂三部分,风包括十五国风,是指十五个国家的地方乐调,下面十首诗全部出自国风;雅是朝廷正乐,分为大雅和小雅;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。


《诗经》按照内容主要分为六种,祭祀颂歌和史诗、农事诗、燕飨诗、怨刺诗、战争徭役、婚姻爱情。下面十首诗中,涵盖了农事、怨刺、战争徭役、婚姻爱情四种,我们后面随文讲解。


——————正文的分割线—————


1. 



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


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


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子偕作!


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与子偕行!



【译文】


谁说我们没衣穿?与你同穿那长袍。君王发兵去交战,修整我那戈与矛,杀敌与你同目标。


谁说我们没衣穿?与你同穿那内衣。君王发兵去交战,修整我那矛与戟,出发与你在一起。


谁说我们没衣穿?与你同穿那战裙。君王发兵去交战,修整甲胄与刀兵,杀敌与你共前进。


 


今次,我们要说的是这首诗背后的一个小故事,以及《诗经》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的应用。


《诗经》诞生之后,被广泛应用于宴饮,外交等场合,形成了上层社会学诗的风气。使臣进行外交活动时,赋诗言志,既优雅又含蓄,不会有损自己和对方的面子。《左传》中引用《诗经》多达100余处,《无衣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


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


(申包胥)立,依于庭墙而哭,昼夜不尽声,勺饮不进口七日。秦哀公为之赋《无衣》。九顿首而坐。秦师乃出。



看过《北平无战事》的人,应该都记得里面顾贞观写给友人的一句词,“廿载包胥承一诺,盼乌头马角终相救”。这个包胥,是指楚国大臣申包胥。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,但提到他的友人伍子胥,就都耳熟能详了。


伍子胥的父兄忠而被杀,遂逃亡吴国,路过韶关一夜白头。多年以后,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,将楚王掘坟鞭尸,楚国危在旦夕。申包胥去秦国求救,站在秦廷外哭了七天七夜,终于打动秦哀公。秦哀公念了这首《无衣》,申包胥拜谢。


《无衣》是一首战争诗,表现了秦国士兵同仇敌忾的勇武精神。引用这首诗就表达了秦王的态度,“王于兴师”,出兵帮助楚国。顺带说一句,“与子同袍”“与子同泽”衍生出一个成语——袍泽之谊,指战友的情谊,比如我们看《琅琊榜》的时候,就可以说林殊和卫峥是袍泽之谊。


 


再举一个进阶版的案例,同样是出自《左传》。



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:


冬,公如晋朝,且寻盟。卫侯会公于沓,请平于晋。公还,郑伯会公于棐,亦请平于晋。公皆成之。郑伯与公宴于棐。子家赋《鸿雁》。季文子曰:“寡君未免于此。”文子赋《四月》。子家赋《载驰》之四章。文子赋《采薇》之四章。郑伯拜,公答拜。



故事是说,某年冬天,鲁文公访问晋国。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强国,武林霸主,人人都得跟他搞好关系。路过卫国的时候,卫国国君拜托鲁文公帮助调停晋国和卫国的矛盾。鲁文公搞完外交,回来的路上路过郑国,郑穆公请求他再跑一趟,调解一下外交关系。


宴会上,郑国大夫子家说:“鸿雁于飞,肃肃其羽。之子于征,劬劳于野。爰及矜人,哀此鳏寡。”


鲁国大夫季文子说: “四月维夏,六月徂暑。先祖匪人,胡宁忍予。”


子家说:“控于大邦,谁因谁极?大夫君子,无我有尤。百尔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”


季文子说:“彼尔维何?维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戎车既驾,四牡业业。岂敢定居?一月三捷。”


郑穆公拜谢,鲁文公回礼,大家拍拍屁股,准备走人。


 


是不是一脸懵逼?一种江湖帮派说黑话的即视感,有木有?


现在,我们来逐一解析一下,他们到底说了什么。


以下内容引自苏缨《人间词话精读》第二十六章,有删节。


 


鸿雁于飞,肃肃其羽。之子于征,劬劳于野。爰及矜人,哀此鳏寡。


子家引用的这首诗,以飞翔的大雁起兴,感叹在外服役之人的辛苦疲惫,最后一句是说,“想想这个可怜人吧!同情一下这个鳏寡之人吧”!言外之意,就是在鲁文公面前扮可怜,希望赢得他的同情。


 


季文子听出了他的意思,说了一句“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”。意思就是说,别只觉得你们郑国可怜,其实我们鲁国也一样可怜,你还是去求一个不那么可怜的人帮你吧,我们实在是爱莫能助啊。季文子感叹过后,引用了《四月》:


四月维夏,六月徂暑。先祖匪人,胡宁忍予。


这四句的大意是说:“四月就入夏了,到六月已经是暑气难捱了,我的祖先啊,你们就不会可怜可怜我吗?”言下之意就是暗示子家,我们国君刚刚从晋国回来,如果答应你们的要求,还得再跑一趟,这样旅途奔波也未免过分了吧。


 


季文子虽然推脱,子家却并不放弃,引用《载驰》第四章:


控于大邦,谁因谁极?大夫君子,无我有尤。百尔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


诗的大意是说:“我走在原野上,看见麦子长得茂盛。我要去求大国帮忙,可是能信赖谁呢?各位大夫君子,请你们不要责备我,你们纵然有上百种好主意,也不如我亲身去跑一趟。”言下之意就是,奔波确实很辛苦,但是有什么办法呢?想要取得大国的援助,还是得免不得劳动贵国国君亲自去跑一趟。


 


话说到这个份上,鲁国君臣也不好意思再推脱了,季文子引用《采薇》作答:


彼尔维何?维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戎车既驾,四牡业业。岂敢定居?一月三捷。


诗句是说:“那盛开的是什么花?是棠棣之花。那辆车是谁的车?是君子的车。战车已经备好,拉车的四匹马又高又壮,怎敢安安稳稳地住下来呢?一个月里打了三次胜仗。


这首诗是写征战之事,季文子是想告诉郑国君臣:那我们就跑一跑腿好了,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。


郑国国君听懂了季文子的意思,所以才行礼拜谢。


 


诗的意思已经搞懂了,那么我们来翻译一下他们的对话吧。


子家:可怜可怜我们郑国,帮帮我们吧!


季文子:我们也很可怜呀!我们国君刚回国,还得再跑一趟,这样旅途奔波也未免过分了些吧。


子家:奔波确实很辛苦,但还有什么办法呢?想要取得大国的援助,还是得劳动贵国国君亲自去跑一趟。


季文子:跑一趟就跑一趟吧,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。


你们这么说话,累不累呀……


现在知道《诗经》的重要性了吧?所以孔子老师才说,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学了《诗经》,派你出使别国却不能从容应对,学再多又有什么卵用呢?


 


2.



《情寄》第8章 


月光清清朗朗地照着,无一丝纤尘。月光好,真好,冷得像冰,柔得似纱。


荣石直眉瞪眼地盯着看,盯得眼睛泛酸,眼泪几乎要下来—— 


黑得压抑的天上有那么一轮皎皎的明月,叫人顿时有了点活下去的信心。 


月出皎兮……佼人僚兮。



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


月出皎兮。佼人僚兮。舒窈纠兮。劳心悄兮。
月出皓兮。佼人懰兮。舒忧受兮。劳心慅兮。
月出照兮。佼人燎兮。舒夭绍兮。劳心惨兮。


【译文】


多么皎洁的月光,照见你娇美的脸庞,你娴雅苗条的倩影,牵动我深情的愁肠!
多么素净的月光,照见你妩媚的脸庞.你娴雅婀娜的倩影,牵动我纷乱的愁肠!
多么明朗的月光,照见你亮丽的脸庞,你娴雅轻盈的倩影,牵动我焦盼的愁肠!


 


这首诗是典型的重章叠句的句式,同一诗章重叠,只变换少数几个词,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,回环往复,节奏舒缓。这是《诗经》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,所以念起来才觉得朗朗上口,一唱三叹。


清代学者方玉润指出,诗中怀念的未必是一个真正的美人,也有可能是理想抱负的化身,乃是后代巫山、洛水之滥觞。


这首诗的第一句是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。舒窈纠兮,劳心悄兮”。荣石念的是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”,想要表达的却是“劳心悄兮”——我很想念心上人。没有读过《月出》的人,可能体会不到这一层意思,是因为不知道上下文,没有跟作者处在相同的语境中。 


举一个例子。辛弃疾的《水龙吟》中有一句“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”,典故出自南北朝诗人庾信《枯树赋》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。感叹“树犹如此”,想要表达的其实是“人何以堪”。


 


3. 



《情寄》38章 


方步亭翻着方孟韦写的大字,悠然道:“你在抄诗经?” “我买的字帖,内容是诗经。” “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。这个你抄了很多遍。” “我挺喜欢这首诗。” 方步亭笑笑:“我问你,‘死生契阔’是什么意思?” 方孟韦略带窘迫:“我……知道的不确切。” 方步亭扫了一眼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”,轻声道:“这个词的意思是,死生离合。”



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


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
从孙子仲,平陈与宋。不我以归,忧心有忡。
爰居爰处?爰丧其马?于以求之?于林之下。
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
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。于嗟洵兮,不我信兮。


【译文】


击起战鼓咚咚响,士兵踊跃练武忙。有的修路筑城墙,我独从军到南方。
跟随统领孙子仲,联合盟国陈与宋。不愿让我回卫国,致使我心忧忡忡。
何处可歇何处停?跑了战马何处寻?一路追踪何处找?不料它已入森林。
一同生死不分离,我们早已立誓言。让我握住你的手,同生共死上战场。
只怕你我此分离,没有缘分相会合。只怕你我此分离,无法坚定守信约。


 


有人说,这首诗最初是表达男男之间的战友情谊,而非爱情,我们一直都误读了。


这种说法并非现代人标新立异,而是有依据的,可以追溯到汉代的《毛传》《郑笺》,这就涉及到《诗经》的研究史,且听我一一道来。


如果《诗经》是教科书的话(还真是……),那么《毛传》就是权威教辅。汉代的时候,在它之前还有三本教辅,分别是鲁、齐、韩三家的作品,毛诗后来居上,三家诗逐渐失传。我们现在看到的《诗经》,就是毛诗。《毛传》全称《毛诗故训传》,是汉代经学家毛亨解读《诗经》的著作,东汉的经学家郑玄为其作注,叫做《毛诗传笺》,简称《郑笺》。唐代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孔颖达在上面加了一层弹幕,叫做《毛诗正义》,简称《孔疏》。此后的一千多年,关于《诗经》的著作浩如烟海,但就很多篇目来讲,九个专家能有十种观点,到现在也没能完全统一。清代有一个学者叫方玉润,写了一本《诗经原始》,意图探寻《诗经》的原始本义,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。


 


好,现在我们来看看汉代经学家们是怎么说的。


前三章应该没有什么异议,是说这个士兵常年在外打仗,不能回家,非常忧愁。战友情说和爱情说的主要分歧在于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”一句。


《毛传》训“契阔”为“勤苦”,《郑笺》则发挥其意,谓“从军之士,与其伍约:‘死也、生也,相与处勤苦之中,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’”。就是说,不论生死,不论处境多么艰苦,我们战友之间都要相亲相爱,互相扶持。 钱锺书先生在《管锥编》中评价说:“《笺》甚迂谬”,又指责其“穿穴密微”,并很幽默地将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”等句,比较《 水浒传》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“生死存亡未保,娘子在家,小人身去不稳”语,断为“情境略近”。




黄生,马瑞辰等专家把“契阔”解释为“合离”。( [清]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:“契当读如契合之契,阔当读如疏阔之阔。……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,犹云合离聚散耳”。)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夫妻之间的誓言——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,这是我们当初说好的约定。引用一下程俊英教授对后两章的翻译



“死生永远不分离”,对你誓言记心里。我曾紧紧握你手,和你到老在一起。


可叹相隔太遥远,不让我们重相见。可叹别离太长久,不让我们守誓言。



两种解释都言之有理,战友情谊是对的,并不代表爱情说是错的。这就涉及“诗无达诂”的理论,我们下面再讲。




还有一点值得注意。


“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。”这个“活”字借为“佸”(huó),是相会的意思。而在另一句名言“自作孽,不可活”中,“活”不是活命,而是借为“逭”(huàn ),逃脱之意,整句意思是说,自己招来的罪孽是无法逃脱的。先秦古籍中假借现象非常普遍,看到一个字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,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。


 


4.



《情寄》38章 


时间无可挽回地往前走,一月过完,过二月。方孟韦恍然间想起,去年这个时候,正是全家准备从重庆搬去北平的时候。三月初到北平,三月底……三月底…… 


邂逅相遇,荣石。 


邂逅相遇,适我愿兮。



《诗经·郑风·野有蔓草》


野有蔓草,零露漙兮。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。邂逅相遇,适我愿兮。


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有美一人,婉如清扬。邂逅相遇,与子偕臧。


【译文】


郊野蔓草青青,缀满露珠晶莹。有位美丽姑娘,眉目流盼传情。有缘今日相遇,令我一见倾心。
郊野蔓草如茵,露珠颗颗晶莹。有位漂亮姑娘,眉目婉美多情。今日有缘喜遇,与你携手同行。


 


《诗经》的艺术表现手法被后人总结为三点,赋、比、兴,这与《诗经》分类风雅颂并称“诗经六义”。赋是铺陈其事,就是叙述和描写;比是比喻;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,一般放在诗的开头,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,又叫“起兴”。


这首诗开头的“野有蔓草,零露漙兮”就是典型的起兴,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,而绿意浓浓的景色,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,正好交相辉映,达到了一种浑融的境界。


 


5. 



《情寄》39章 


方孟韦察觉谢木兰在偷看。他不在意,继续专心致志地抄写诗经。 


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 


他真喜欢这句话。



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


泛彼柏舟,亦泛其流。耿耿不寐,如有隐忧。微我无酒,以敖以游。
我心匪鉴,不可以茹。亦有兄弟,不可以据。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。
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威仪棣棣,不可选也。
忧心悄悄,愠于群小。觏闵既多,受侮不少。静言思之,寤辟有摽。
日居月诸,胡迭而微?心之忧矣,如匪浣衣。静言思之,不能奋飞。


【译文】


柏木船儿荡悠悠,河中水波漫漫流。圆睁双眼难入睡,深深忧愁在心头。不是想喝没好酒,姑且散心去邀游。
我心并非青铜镜,不能一照都留影。也有长兄与小弟,不料兄弟难依凭。前去诉苦求安慰,竟遇发怒坏性情。
我心并非卵石圆,不能随便来滚转;我心并非草席软,不能任意来翻卷。雍容娴雅有威仪,不能荏弱被欺瞒。
忧愁重重难排除,小人恨我真可恶。碰到患难已很多,遭受凌辱更无数。静下心来仔细想,抚心拍胸猛醒悟。
白昼有日夜有月,为何明暗相交迭?不尽忧愁在心中,好似脏衣未洗洁。静下心来仔细想,不能奋起高飞越。


 


关于这首诗的主旨,一般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妇女自伤不得于夫,被众妾侮辱。另一种是贤臣忧心谗言。其实两种说法都说得通,也可以同时成立。如果是第二种主旨的话,就是一种象征手法,用夫妻来比喻君臣关系。


有一句话,叫“诗无达诂”(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),意思是说《诗经》没有一个明确的,一成不变的解释。原本专指《诗经》,后用来泛指一切诗歌。


解读诗歌不像做数学题,两个答案非此即彼,只有一个是对的,诗歌中多种解释可以同时成立。比如李商隐的《锦瑟》:



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


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


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。


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。



有人说这是感叹爱情,有人说是感叹政治理想的破灭,有人说是感叹青春年华的流逝,哪个对呢?每个都对,也可以同时成立,因为诗歌的语言有极大的歧义空间。这一方面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,一方面又给我们后人的解读增加了困难。


 


数学是严格遵循逻辑的,而诗歌是跳跃的,非逻辑的。


这种跳跃的体现之一就是意象的跳跃,以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·庞德(Ezra Pound)的《在地铁站》(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)为例:



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;


Petals on a wet, black bough.


“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;


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。”


(杜运燮译本)



把不同的意象并列在一起,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,而种种理解本身又包含在诗歌之中。在中国诗歌中,这种手法俯拾皆是,比如温庭筠的"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",陆游的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等。


 


扯远了囧……让我们重新回到对《柏舟》主旨的两种解读,用夫妻来比喻君臣关系,属于《诗经》的比兴寄托手法。


《诗经》中的比兴,往往暗含寄托。比如,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把出嫁的少女比作娇艳的花朵,表达了祝福与赞美;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”,把贪官污吏比作引人厌恶的大老鼠,暗含了对他们的讽刺与憎恶。本体和喻体之间含有某种相似性,比如君与夫,臣与妻,后者都以前者为纲,君为臣纲,夫为妻纲。


 


诞生于战国晚期的《楚辞》继承和发展了《诗经》的比兴寄托,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歌象征手法。用香草来比喻贤臣,用恶草来比喻小人。用美人来比喻君王或者自喻,如“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”,以美女遭受众女嫉妒中伤,来比喻贤臣被小人诬陷。


后代也不乏类似的诗歌,比如张籍那句著名的“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”。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非常严重,一位藩镇首领想要招揽张籍,诗人写了这首诗作为回复。表面的意思是说,我(已婚妇女)虽然对你(追求者)有意思,但是我对丈夫感情很深,只能辜负你的爱意,流着泪把明珠还给你。言外之意就是,谢谢你看得起我,但是我对朝廷很忠心,只能辜负你的招揽。


 


插播一则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中关于用诗的小故事。


第二章结尾有一句“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”,意思是说,这位妇女受了委屈回娘家找兄弟倾诉,却引来他们发怒。


东汉大学者郑玄家里的仆人丫鬟都读书。有一次丫鬟做错了事情,惹郑玄生气了。丫鬟正要为自己辩解,谁知郑玄正在气头上,直接命她到泥坑里罚站。另一个丫鬟路过就问她:“胡为乎泥中?”(《诗经·式微》),罚站的丫鬟回答说:“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。”(《诗经·柏舟》)大意是,一个问:“你为什么在泥水中?”另一个回答:“我正想申诉,刚好碰上他发怒。”引用《诗经》章句信手拈来,贴合当下的情境,足见两位侍女之才学。


 


————上篇完结的分割线————


 


【小结】


1.诗经六义



  • 分类:风、雅、颂。


  • 表现手法:赋、比、兴。



2.诗无达诂


3.《楚辞》的象征手法:香草美人


4.《毛传》《郑笺》《孔疏》


 


【思考题】


1.试论陈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与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结构的相同点。


2.《古诗十九首》中,哪几首继承了《诗经》的起兴手法?


3.请举出魏晋时期的两首四言诗。


 


请同学们熟读并背诵五首诗全文,我们下一课时再见!


TBC……



评论

热度(34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早安坤先生 / Powered by LOFTER